模板站点

文汇报|陈红娟: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发布者:解涛发布时间:2025-04-29浏览次数:10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通知》,明确于2025年全国两会后至7月,在全党范围内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这一决策,是巩固主题教育成果、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对于学习领会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推动作风建设朝着常态化长效化迈进,意义深远。


正风肃纪,巩固深化


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全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保持着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与坚定,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贯彻落实,大力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从严厉整顿“舌尖上的浪费”,到全面整治“会所中的歪风”,再到坚决遏制“车轮上的铺张”,一系列强有力举措整肃了党内的不正之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彻底扭转了管党治党宽松软局面。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


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进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有些人在高压态势下依然不收敛、不收手;部分党员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侥幸心理,幻想整顿整治只是“一阵风”刮一下就停;在实际落实过程中,也出现打折扣、变通执行、弱化执行力度的情况;在监督环节,还存在监督不到位、流于形式主义等问题。每年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现象仍屡禁不止,正风肃纪的形势依旧严峻。正视这些问题,巩固深化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的成果,正是此次学习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背景。


徙木立信,明心立志


在二十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商鞅“徙木立信”的典故最早出自汉朝司马迁所著《史记·商鞅列传》,寓意是“说到做到,取信于人”。毛泽东在《商鞅徙木立信论》中曾感慨:“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既是徙木立信之举,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煞费苦心”之举。深入开展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战略定力,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局”,持之以恒推进作风建设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作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执政党如果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有失去民心、丧失政权的危险”。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当前进行作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和重点任务,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常抓、长抓作风建设的韧劲与耐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绝非“蜻蜓点水”般敷衍,也不是“虎头蛇尾”走过场,更不是“一阵风”式的短暂行动,而是一项需要持续深入推进的长期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实现自我革命、取信于民的关键措施。


久久为功,化风成俗


作风建设在党的建设中占据着基础性、根本性地位。党的作风不仅塑造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形象,而且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重要晴雨表。


回顾以往中国共产党开展作风建设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其复杂性与反复性。因此,作风建设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常态化长效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十年不够就二十年,二十年不够就三十年,直至真正化风成俗,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可以说,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一项长期而持久的任务。中央八项规定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从严进行党的作风建设的基调、措施与氛围将长期坚持,不断巩固和深化既有成效。“久久为功”的坚定决心,彻底打破了一些人“变风换向”“歇歇脚”的幻想。


十年、二十年的“久久为功”最终将实现“化风成俗”。作风问题表面上看是党员的外在行为问题,实际上是理想信念问题,是内心的“标杆”与“底线”问题,是明心见性的信仰问题。中央八项规定对于一些党员而言还是一种外在的规范。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在反复巩固、强化、提升与践行中最终将转化为党员自觉遵循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内化为党员内在的规范性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风气养成重在日常教化,作风建设贵在常抓不懈,时刻摆上位置、有机融合日常工作,做到管事就管人,管人就管思想、管作风。”相信通过持续、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八项规定将真正地内化为每个党员干部内心的规约与自觉,融入党员干部的日常生活习惯中,进而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党风,引领社风民风。


总之,我们要以此次学习教育为契机,坚定不移地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走深走实,持续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作风保障。


(作者为必威西汉姆联官网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